【原文】
夫兵者,不祥之器①,物或恶之,故有道者不处。君子居则贵左,用兵则贵右。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,恬淡为上②。胜而不美,而美之者,是乐杀人。夫乐杀人者,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。吉事尚左,凶事尚右。偏将军居左,上将军居右。言以丧礼处之。杀人之众,以悲哀泣之③,战胜以丧礼处之。
【注释】
①之:代词,译为“它”。
②恬淡为上:淡然处之为上策。恬,心神安适。
③泣:“莅”字的误写,指对待、参加。
【译文】
精兵利器,实在是个不吉祥的东西,人们都厌恶它,所以有道的人决不用它来解决问题。有道的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尊贵;而在打仗时便以右边为尊贵。兵器是不祥的东西,它不是有道的君子所用的东西,不到迫不得已而使用它,最好淡然处之。即使打了胜仗也不要得意洋洋,如果自以为了不起,那就是把打仗杀人当成乐事的人。而把杀人当成乐事的人,他也决不可能得志于天下。吉庆的事情以左方为上,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。打仗时,兵权小的偏将军在左边,兵权大的上将军在右边。这是说明用兵打仗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。杀人太多,应该以悲哀的态度对待;打了胜仗,应该以丧礼的仪式来对待死去的人。
【解析】
这一章讲的仍是战争之道,它是上一章的继续和发挥,共由三部分组成:第一部分说明兵器是凶器,有道者不该使用它们。第二部分说明修道之君子,用兵若无仁德,便不能得志于天下。第三部分则强调了用兵的策略和心态,体现了仁慈之德,这是得志于天下的前提条件。
在老子看来,兵器是不祥之器,因此要尽量避免战争。老子把对兵器的看法融入到自己的哲理之中,他认为战争是有悖于大道的,为得道之人所深恶痛绝。战争是不得已才运用的手段,和平的解决方式才是最好的。所以,在中国的古礼中,常常以丧礼的方式来对待胜利。
“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”,与上一章着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讲战争不同,这一章着重从礼仪的角度来讲战争。按照中国古代的礼仪,主居右,客居左,所以居左有谦让的意思,老子说“君子居则贵左,用兵则贵右”,课件老子主张君子在迫不得已的时候,也可以用战争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.只是在获胜时不要以兵力逞强,而是要对战争中战死的人表示哀伤悲痛,并且以丧礼妥善安置死者。
“不得已而用之,恬淡为上。胜而不美,而美之者,是乐杀人。夫乐杀人者,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”老子认为,任何形式的战争都是迫不得已的行为。所以,当人们参与战争时,应当以一种。恬淡的心境对待,即使胜利了也不要妄自尊大,如果妄自尊大,就表明自己是乐于杀人的人。对于所有乐于杀人的人而言,他们只能逞一时之强,绝对不能长久地得志于天下。
在春秋战国时代,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攻伐是十分普遍的。老子所处的时代,战争规模越来越大,每次战争少则投入数万兵力,多则投入数十万的兵力,伤亡极其惨重。不管战争孰胜孰败,在战争期间受危害最大的,永远是普通百姓。每次发生战争,人们都要背井离乡,四处逃亡。即便如此,君子在用兵时也要“恬淡为上”,即使打了胜仗,也不要得意忘形。这句话是对那些喜欢穷兵黩武之人的警告。所以,老子在这里谈论战争问题,并不是为用兵者出谋划策,而是为了反对战争。
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王弼在此章未作注解。《道藏集注》本于本章末引王弼注说:“疑此非老子之作也。”今据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考证,均有此章文字,并无王弼注文混入。
苏辙《老子解》
以之济难而不以为常,是谓不处。
用武力来拯救危难而不作为常用的手段,所以说不处。